在牛津读历史与经济学:用数据复活过去,用过往照亮未来当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账簿遇上现代计量经济模型,会碰撞出怎样的想法火花?牛津大学历史与经济学大三学生Owen的毕业论文给出了答案——他通过分析3000多笔鸦片贸易记录,用回归分析证明了&8221;垄断制度对殖民地贸易失衡的影响&8221;,这项研究后来被《经济史评论》收录。
在牛津,历史与经济学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解读人类社会的双螺旋。今天TT姐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牛津的历史与经济学。
让数字说话的历史,有温度的经济,历史与经济学(History and Economics BA)最精妙的特质,是它教会你同时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全球。你可以在周一用亚当·斯密的&8221;看不见的手&8221;分析19世纪英国铁路建设,周三通过《谷物法》废除的议会辩论领会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逻辑,周五则在导师指导下用Stata软件验证&8221;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因果关系&8221;。
第一年根基:四门核心课搭建交叉框架&8221; introductory经济学&8221;(与PPE、经济管理专业共享核心内容)让你掌握供需模型和统计技巧;&8221;欧洲与全球史&8221;选择从罗马帝国到冷战的任一时期深耕;&8221;历史研究技巧&8221;则教会你怎样从威尼斯商人的日记中提取经济数据。最特别的是&8221;英法工业化比较(1750-1870)&8221;,这门课要求你既分析英国工厂法案的文本,又计算法国纺织业的资本回报率。?
后两年深耕:核心课&8221;全球经济史&8221;横跨公元前3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让你看清不同文明兴衰背后的经济规律。第三年的必修课论文是真正的跨界挑战——有学生通过分析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银行报表与报纸社论,揭示了&8221;市场恐慌的传播机制&8221;;还有人对比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粮价波动,重新解读了&8221;李约瑟难题&8221;。?
博德利图书馆的&8221;经济史特藏室&8221;藏着无数惊喜。这里有16世纪安特卫普交易所的股票手稿,有1948年马歇尔规划的原始预算表,甚至有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的家庭支出调查。导师会要求你&8221;用17世纪的商人账簿验证现代博弈论&8221;,这种时空穿越式的训练,让历史数据不再冰冷,让经济学说有了血肉。?
每周的&8221;双学科研讨会&8221;更是想法交锋的战场。当讨论&8221;殖民主义对非洲经济的影响&8221;时,历史系导师会抛出殖民官员的私人信件,经济系教授则展示人均GDP变化曲线,而学生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解释的钥匙。正如课程主任所说:&8221;好的历史与经济学研究,既能让数字讲故事,也能让故事经得起数字检验。&8221;
双重视角的竞争力当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通胀难题时,成员中总有牛津历史与经济学的毕业生提醒大家:&8221;1970年代的滞胀危机告诉我们&8230;&8221;;当麦肯锡为新兴市场制定进步策略时,团队里的牛津校友总会先调出当地50年的政治经济变迁数据——这种将历史纵深与经济分析结合的能力,正是这门课程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