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童》这首诗中描写牧童的句子是什么?
1.原文《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释义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3.赏析《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天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全球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情形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二、清明这首诗中描写的天气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描写的天气是下雨的天气,一般的清明节前后,也是春天雨水较多的季节,因此作者在这首诗里面很直白的表达了出来。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然而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灵魂,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秀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天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独特的影响,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三、所见这首诗中牧童对什么?
所见_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这首诗写的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 大天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由于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第 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缘故,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 ” 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
诗作多通过对天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袁枚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在,语言浅显明了,形象天然生动。《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四、牧童骑黄牛这首古诗是描写清明节的吗?
牧童骑黄牛这首诗的诗名是《所见》,不是描写清明节的。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天然情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天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在、浅显明了。
五、清明这首诗中欲断魂的妙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这首诗里,“欲断魂”意思是: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心情低落,神魂散乱
六、清明这首诗中心想法?
“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清明节的感受和思索,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作者对清明时节的沉痛感叹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描绘了诗人在追寻故人的路上所遇到的牧童,那个牧童口中的“杏花村”也成为了诗人追寻故人的向导。
最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生与死的感悟,生活的脆弱和短暂,真正重要的,应该是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些才是难以忘怀的。
说到底,“清明”这首诗揭示了人生短暂,生活的脆弱和珍贵,重要的是怀念逝去的人和事,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七、清明诗中什么是环境描写?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首联写环境气氛,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刻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影响。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八、所见诗中描写牧童姿态的句子是什么?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栖蟾《牧童》:“牛得自在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几许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刘驾《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九、所见诗中描写,牧童歌声的诗句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十、清明的哪句诗中是环境描写?
《清明》这首诗写景的句子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