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区:借“双推”筑牢根基 以语言纽带汇聚民心

 近年来,曲靖市沾益区始终紧扣“推广普及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民族统编教材”这一“双推”主线,将语言文字当作重要纽带,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说好普通话,架起沟通“连心桥”

 “叔叔阿姨们,跟着我一起念——我爱我的祖国。”那清脆的童声在沾益区的乡村、村寨间不断回荡,小学生变身“推普小老师”的场景比比皆是。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沾益区教育体育局用心深耕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让孩子们从咿呀学语时便接触标准发音。如今,许多小学毕业生已能自如交流,中学生更是运用得得心应手。在“小手拉大手”活动里,超2万名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一同进修普通话,371名“推普小能手”宛如语言传播的星星之火,在村寨中播撒下普通话的种子。

 “普通话就如同一把金钥匙,能开启更多机会的大门呀!”沾益区教体局普通话推广员沐老师在乡村培训现场,热诚洋溢地向村民们介绍着,“不管是外出务工,还是做电商售卖特产,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都会格外顺畅!”而那有5400人次参与的教师及干部职工培训班,使得校园和机关成为了普通话的“示范窗口”,引领着更多人学说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守护文化“老根子”

 “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在沾益区的中小学,写字课已然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备课程。从正楷起步到行楷提升,孩子们在横竖撇捺之间体悟汉字文化的深厚韵味。教师群体苦练“三笔字”,强化用语用字规范,以自身行动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

 “以前总觉得写字只要别人能看懂就行,现在跟着老师练字,才知晓规范字里蕴含着老祖宗的聪明呢!”菱角乡的村民李大姐颇有感触地说道,现在家里的孩子不但字写得美观,还会教自己分辨那些容易混淆的汉字,一家人在汉字进修中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示范宣传双轮驱动,全域气氛“热起来”

 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园)建设实现了全区百分百覆盖,33个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也成功创建,这让乡村交流愈发顺畅。在“推普周”期间,普通话测试员深入乡镇,开展政策宣讲、公文培训以及发音辅导职业,还规范了街道商铺招牌用字,让规范觉悟深深扎根于大众心中。

 “现在大街小巷的字都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的,看着可舒心了!”大坡乡的张大爷笑着说,自从村里开展推普活动,连孙子都成了家里的“语言小法官”,时不时就纠正家人的用字发音,全家的语言规范觉悟都得到了显著进步。

  语言赋能乡村兴,共绘进步“新画卷”

 网红“老村长”赵朝鹏凭借普通话搭建起农产品与电商平台之间的桥梁,带动周边产业蓬勃进步。大坡乡、菱角乡等地开展的“推普+技能”培训,累计多达62期,超2万余人次的青壮年农民在突破语言障碍的同时,还掌握了就业技能。驻村干部以普通话为媒介,推动法治、德治与灵魂文明建设,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真正达成“培训一人带动一村”的效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有力的语言动力。

 “多亏了普通话培训,现在跟外地游客交流介绍咱这儿的特色菜品可顺溜了,客流量都增多了呢!”在沾益区开了一家农家乐的邓老板满脸笑容地说道,普通话已然成为他们的“致富密码”,实实在在地带来了收益。

 从学前儿童到古稀老人,从校园课堂到田间地头,沾益区的“双推”职业全方位融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通用语言文字不仅破除了沟通的阻碍,传承了中华杰出传统文化,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的稳固根基,让各族群众在语言相通的基础上增进了解、加深情感,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云南网记者张雯通讯员顾正晖王炜杰

来源:云南网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