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线上开会后离世未获工伤认定引发争议

事件回顾:年轻经理线上会议后猝死

5月21日晚,杭州一位28岁的外卖区域经理王先生在参加完长达3个半小时的线上会议后,在同事家吃饭时突然倒地,最终因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去世。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年轻人生前经常从早上6点职业到深夜,去世前仍在处理职业事务。然而,当地人社局以”会议结束后不算职业时刻”为由,拒绝认定工伤,只获得公司9万多元赔偿。这起员工线上开会后离世未获工伤认定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

工伤认定标准引争议:线上职业怎样界定?

这起案件中,最关键的争议点在于:线上会议结束后的时刻是否属于职业时刻?家属认为,王先生长期超负荷职业,会议结束后仍在处理职业事务,死亡应与职业相关。但人社局认为,会议结束即代表职业终止,后续情况不属于工伤范畴。

有律师指出,随着远程办公普及,传统工伤认定标准面临挑战。如果员工在线上会议后立即进入休息情形,可能确实不算工伤;但如果会议结束后仍在处理职业消息或处于待命情形,则应考虑职业的连续性。本案中,王先生仅休息6分钟就突发疾病,这种”猝死”是否与长期加班有关?这些都需要更多证据支持,比如聊天记录、职业邮件等。

维权困境:家属该怎样争取合法权益?

面对员工线上开会后离世未获工伤认定的结局,家属仍在积极申诉。律师建议可以从三个角度收集证据:一是证明会议结束后仍在处理职业;二是证明公司存在长期违法加班行为;三是医院出具证明死亡与过度劳累的关联性。

需要关注的是,本案中公司仅愿意支付9万多元赔偿,与工伤赔偿标准相差甚远。如果最终认定工伤,家属可获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及丧葬补助金等,金额将大幅进步。这也解释了为何家属坚持申诉。

社会反思:怎样保障”隐形加班”者权益?

这起事件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劳动权益难题。当职业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的”职业时刻”概念是否应该调整?许多网友认为,像王先生这样的”隐形加班”群体,他们的权益更应得到保障。

企业不能只追求业绩而忽视员工健壮,相关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工伤认定标准。比如,将线上会议后的合理休息时刻纳入职业考量,或对长期加班导致的”过劳死”给予特别关注。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目前,家属已再次提交申诉材料,预计9月4日前会有新进展。这起员工线上开会后离世未获工伤认定案件最终结局怎样?我们将持续关注。对于广大职场人而言,此案也敲响了警钟:在努力职业之余,千万别忘了关爱自己的健壮。

赞 (0)
版权声明